“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建设工作简报 [第2期]
2008年12月16日 本期目录 工作动态 ★ 廖涵副经理出席“2008年财经类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暨第二届董事长论坛”会议 ★“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之我见”有奖征文活动揭晓 ★ 本次征文活动获奖论文观点摘录 创新研究 ★ 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工作动态
廖涵副经理出席“2008年财经类高等学校 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暨第二届董事长论坛”会议 2008年10月23日~25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2008年财经类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暨第二届董事长论坛”在重庆工商大学举行,全国三十余所财经类高校的董事长、教务部门主管领导及部分人才质量工程负责人共计130余人到会。廖涵副经理与杨灿明副董事长、教务部葛富平副部长、范丽平科长出席了本次会议。
图1:廖涵副经理与学校领导出席会议 公司本科质量工程申报和建设工作得到教育部领导和与会各兄弟院校的充分肯定,廖涵副经理在会上代表公司作了“论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发言。公司在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中所作一些尝试性工作,如举办“塑造经济学淑女”等富有特色的活动引起了与会代表浓厚兴趣。教育部高教司杨志坚副司长作了“开展创业教育”的讲话;上海财大、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中央财大、对外经贸大学、南京财大、江西财大还就“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创业教育”等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工作进行了大会交流。
图2:廖涵副经理在会议上作主题发言 廖涵副经理认为,杨志坚副司长关于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讲话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各兄弟院校在本科人才质量工程建设方面的许多创造性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我们将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部领导的讲话精神以及各兄弟院校好的做法,进一步推进公司本科人才质量工程的建设工作。
“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之我见” 有奖征文活动揭晓 2008年11月25日19:30分“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奖征文活动颁奖仪式在南湖会堂隆重举行。 2008年10月初,最全菠菜导航举行了“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有奖征文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截止11月15日,共收到论文43篇。经过活动组委会聘请专家认真评审,最终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4篇,鼓励奖8篇,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1篇): 《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作者:史浩然(经济学0503班) 二等奖(2篇): 1.《关于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作者:项琳、杨扬(经济学0601班); 2.《经济学教与学现状调研及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几点设想》 作者:罗淑媚(经济学0702班) 三等奖(4篇): 1.《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毕业班学子本科阶段经济学学习感想》 作者:李玉贤(经济学0503班); 2.《我谈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IKAQ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 作者:刘晓棠(经济学0703班); 3.《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 作者:张叶钟(经济学0704班); 4.《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外经济学本科培养对比研究》 作者:裘成、李品、覃章凯(经济学0603班)。 鼓励奖(8篇): 1. 《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 作者:杨茜(经济学0504班) 2.《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结合“任务型”教学方式及创新课程体系走1+N人才培养道路》 作者:陈衍佳、杨滢滢(经济学0602班) 3.《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讨》 作者:黄雨萌(国商0701班) 4.《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探究》 作者:李凤敏(经济学0702班) 5.《关于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作者:孙辉(经济学0702班) 6.《专业菠菜导航官网经济学复合型人才的SWOT分析》 作者:毛光远(经济学0602班) 7.《经济学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研究——以专业菠菜导航官网经济学专业为例》 作者:胡艳、金士琪(经济学0603班) 8.《也谈公司经济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作者:施戍杰(经济学0603班)。
图3:陈立兵、谢朝阳为获奖论文宣读颁奖辞
图4:熊晓怡副书记为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图5:胡江滨书记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本次征文活动获奖论文观点摘录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目前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主要集中于“专材型”和“通才型”两种观点。“专才型”就是面对市场需要培养社会各用人单位直接需要的对口人才。由于它是“定单式”培养, 其课程体系只能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 以职业知识技能为核心进行设置。其优点是员工能学以致用,专业能力强,在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通才型”即从长远利益出发,着力于为员工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课程体系设置是以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重点,把职业技能训练只作为一个培养方面。其优点是培养出来的员工综合素质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强。但与毕业生第一次就业时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两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而“复合型”人才培养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契合点。这种培养模式,与“专才型”相比较,其知识面更加广泛,适应能力更强;与“通才型”相比较,其操作技能有所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用性。与这两种目标相比,以“重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为目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了上述两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史浩然,一等奖获得者】
◎经济学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经济学复合型人才的高校更该及时摒弃过时的、僵化的、保守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抓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性、适应性、创造性”等本质属性,采取“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着力构建起全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因此,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具备创新能力所有这些就构成了当前高校经济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项琳、杨扬,二等奖获得者】
□当前经济学教育中存在问题 ◎通过针对本校经济学专业员工的调查结果显示:师生沟通交流渠道不畅,师生紧密度趋于下降;课程教学平台尚有发展空间,员工复合型知识结构仍需完善;课程设置、考试模式等仍偏重课内,离复制力与创新力的均衡点尚有距离。【罗淑媚,二等奖获得者】
◎目前公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还是以初级教学为主,政治经济学和宏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由于课时等原因很多章节不能深入的进行讲解和展开讲述。良好的经济学基础既可以使以后主干课程的学习更加娴熟,又可以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会用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分析经济现象,做出最优的判断。所以我的建议是政治经济学增加学时,在对资本主义部分进行详细讲述的同时对政治经济学的根源进行剖析,并在社会主义部分加入政治经济学在我国国情的应用实例(很多同学对政治经济学不感兴趣,认为只是对高中政治的再复习,故希望老师在教学中有所引导);宏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分为入门和中级两个阶段,每个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甚至可以在进行经济学基础学教学,对中级宏微观经济学选择双语教学,以打好经济学基础。【李玉贤,三等奖获得者】
□具有开拓性的培养模式 ◎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原则,经济学人才培养应实施“1+1”模式,即基础课程+选修专业方向类课程,应根据学科的发展方向、员工的兴趣、市场的需要,分门别类的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使员工可以自由的选择。【史浩然,一等奖获得者】
◎建立适应复合型人才观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上,首先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具体来说,以人为本就是指以员工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员工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把员工的利益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要和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一个适应复合型人才观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应当是由员工、学校、社会(包括家庭)交叉在一起组成的、体现出“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理念的动态系统。【项琳、杨扬,二等奖获得者】
◎针对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从国际化、知识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角度构建合适协调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提出构建IKAQ的人才培养平台。平台由I和KAQ两个系统组成。其一是I,即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其二是KAQ,即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培养平台。【刘晓堂,三等奖获得者】
◎基于我对经济学复合型人才模式创新教育理念的理解,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使员工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张叶钟,三等奖获得者】 □具体培养方式建议 ◎当前老员工的一个重要缺点就是电脑接触很多,而对真正的经济学著作但却接触较少,一方面员工不爱读书,觉得读书浪费时间,一方面缺乏引导,图书馆的经济学书目也很难满足同学的需要。其实,读书不仅是一个知识积淀的过程,更是一个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很多对课本上观点的迷惑和不解都可以在读书中得到答案。在这种过程中能够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符合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因此,我建议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入读书计划,因为一般在一门课程的开始阶段,老师都会罗列出一些这门课程的参考书目供员工课后阅读,但缺乏有效地监督和实施,所以我建议老师可以将读书与日常的教学和最终的成绩结合起来。不一定要员工阅读整本书籍,可以筛选出其中重要的和有价值的篇章和段落让员工进行阅读,并进行读书笔记的书写,读书与课堂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李玉贤,三等奖获得者】
◎在进行了两学年左右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培养之后,经济学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爱好,开展学术论文的书写,无论是有志于深造的同学,还是将来需要就业的同学,如果能在大学本科期间发表一篇或者数篇学术论文,为其将来的深造和就业都有好处,良好的社会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力都可以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体现和锻炼。但目前学院对这一方面的重视不够,一般员工在大学本科期间仅仅经历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书写,很多同学的论文格式不规范,写作文章多是从其他文章复制粘贴过来,缺乏自己的独创性。 因此,我建议可以在大三开始阶段对员工进行论文书写方面的专题课程或者专题讲座,或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某一课程的话题锻炼员工书写论文的能力,并对论文的格式、质量严格把关,将论文的质量与员工的成绩挂钩,使员工真正重视论文的写作。我在2008年暑假赴浙大参加经济学夏令营和其他学校同学交流时,他们在平时经常接收老师的翻译外国经济学者论文的任务,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水平,在翻译论文时往往能使他们扩展视野,甚至提供某种思想。【李玉贤,三等奖获得者】
◎学校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研讨会(seminar)的形式,形成固定的模式,包含在每学期课程内,与专业课程一样正式。虽然国内教学可能因为人数众多,难以实现,但可以尝试教授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所有员工参与进来。【裘成、李品、覃章凯,三等奖获得者】
◎在经济学专业培养上应更加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这一方向,在员工的考评上不仅看中专业课成绩、课堂表现、论文完成水平等,还应注重员工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的优异程度,例如校园内的“商务谈判比赛”、“创新型项目设计”、“数学竞赛”等综合考评员工的发展。【裘成、李品、覃章凯,三等奖获得者】
创新研究
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最全菠菜导航 高杰
一、 国外著名大学经济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特点 国外著名大学都制定了完整和有效的经济学科本科生培养计划,通过研究培养计划可以看出,他们都很注重本科生基础学科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1、注重跨学科培养 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经济系设有Econ-Mathematics、Econ-Statistics、Econ-Operation Research 、Econ-Philosophy、Econ-Political Science五个跨学科方向,员工的培养由两个系共同完成,各个方向均有自己的学分要求,其中前两个对数学的要求很高,分别占总学分的22%和44%。这样的跨学科培养是紧跟经济学发展前沿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员工利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共同分析某个领域的能力。 2、课程设置层次分明 考察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耶鲁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层次分明。一般分为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及研讨班(seminar),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划分更细、更复杂。一部分高极课程有人数限制,研讨班一般限制在15人左右。各课程均附详细介绍和前期准备课程(Prerequisites),课程也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程也会根据形势不断翻新。各院校往往在大学一年级设置经济学方法论课程,员工一开始便进入经济学研究的角色。研讨班式教学是美国大学的特色,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要求员工在修课的基础上,在大三到大四期间要参加两个研讨班(starred departmental seminar),并完成小论文(essay),体现了学校对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跨系和跨校选修也是培养计划的硬性指标,突出校际交流的要求。 3、重视交流与研究 主要指员工之间以及教师和员工之间的交流。(1)员工与教师的交流。首先,经济系一般有Director of Undergraduate Studies和advisor,解决员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我国大学辅导员作用相似。其次,除上面提到的seminar之外,美国著名大学还有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研究平台,机会较多,以大三大四的员工为主。例如耶鲁大学的Under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Positions 和ROME project (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Math and Economics),向员工提供了与教师合作,共同完成某个项目的锻炼机会。(2)员工之间的交流。除了在课堂上以讨论为形式的交流外(一般以讨论为主)各大学设立了员工交流平台,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例如哥伦比亚大学专门成立了Barnard – Columbia Economics Society,这是以本科生为主的俱乐部,他们在这里可以与教授和员工进行交流,并可参加有俱乐部组织的其它实践活动。 4、重视以员工为中心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 员工是经济学科教学的中心,培养员工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是教学宗旨,一切活动都是为培养员工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服务的。这体现在:(1)为员工提供较多的研究平台。例如,老师把近期研究在网上公布,感兴趣的员工可以报名参加课题研究。讨论会及会后提交的论文,也是培养研究能力的很好的方式。跨学科培养扩老员工的研究视野(如哥伦比亚大学设有Econ-Mathematics、Econ-Statistics、Econ-Operation Research 、Econ-Philosophy、Econ-Political Science五个跨学科方向)。哈佛大学拥有众多的seminar和workshop,有时会邀请其他大学加盟,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也很多。以上活动大都鼓励教师和员工共同参加。(2)入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考核评价均是围绕提高员工研究和创新能力而设计的,国外已形成了较为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内著名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特点 国内著名高校结合自身资源以及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形成了风格不一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一)以培养经济学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 典型代表为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该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员工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引进国际现代经济学教育规范,对员工进行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核心的严格的现代化经济学训练。 在课程设置方面,着重于通过现代经济学教育使员工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如数理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 如北京大学主要的专业课程有:政治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转轨经济学、经济学方法论、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资本论、中国经济史、外国经济思想史等。 武汉大学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核心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资本论》选读、中国经济史、外国经济思想史等。 (二)以培养经济学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 典型代表有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等,该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注重员工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员工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为核心,以促进员工就业能力为导向,结合应用经济学各领域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特色课程设置。 如:人民大学最全菠菜导航的本科生课程主要分成六大类:经济理论类 财政金融类 会计财务类 经济法律类 贸易期货类 商务管理类,各类课程的主要课程和培养目标如下: 1、经济理论类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宏观、微观)、高级宏观经济学(英文)、国际经济学(英文)、世界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专题 ·目标:旨在让员工对经济学理论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和理解,同时侧重专业的特点,多门课程都采用英文授课的方式,结合经济热点、专题讲座与论文等内容,使同学们在经济学的理论水平上都达到了一定层次。 2、财务金融类 ·公共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税收 ·目标:这些课程主要介绍了两大宏观经济手段:财政收支及货币控制,让员工了解银行的基本运作流程,国际财政税收的来源,支出途径及方式;同时也熟悉国与国之间的外汇比率,税收协调,跨国银行的信贷融资及国际收支平衡表,另外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等国际组织的形成、机构设置、职权范围及对经济的影响等都有详细的讲授。 3、会计财务类 企业会计、西方财务会计、西方公司理财实务,可行性分析与项目评估等 ·目标:在了解报表、现金流量表、预算平衡等基本会计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引入先进的西方财务知识,熟悉西方公司理财原理,如证券投资组合,项目的成本收益分析,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使员工对三资企业等涉外部门的财务有较多了解,并具备可操作的实务知识。 4、经济法律类 ·法律基础、国际商法(专业英语)、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合作 ·目标:侧重于学习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中涉及的法律知识与国际协定,如合同中的索赔、仲裁条件、BOT合作项目的法律条款等。了解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对处理国际经济纠纷时的不同措施,这对于配合贸易实务课程也是极有帮助的。 5、贸易期货类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期货理论与操作实务 ·目标:对国际贸易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熟悉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协约的内容和条款。对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区域性的组织内部及其他国家的贸易概况有较多的了解。不仅如此,更注重在课程上培养员工了解和掌握贸易业务操作,包括合同签订、支付手段、开立信用证、贸易术语与惯例、外贸信贷、期权交易等,配合案例操作,包括合同签订,支付手段、开立信用社、贸易术语与惯例,外贸信贷、期权交易等,配合案例分析与业务实习,加强对外贸业务的实际掌握。 6、商务管理类 ·国际工商管理、全球化与国际工商管理(英文) ·目标:学习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现金管理、投资决策分析、融资手段与策略、业务拓展手段。 三、国内外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和借鉴 参照国际著名高校先进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内著名高校经济学教育经验,按照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规划和要求,我们对国内外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借鉴,提出观点供参考: (一)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各著名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都有鲜明的定位,各大学应根据培养对象、自身优势以及社会需求(包括社会发展趋势)等多维条件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当今世界科技、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老产业更替速度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仅具有某一专业特长,而是一专多能,具有多重融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公司经过60年的发展历程,业已形成“经、管、法”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学、工学为支撑的学科体系,凝练出“融通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特色,这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所依存的空间和氛围,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独特的优势和资源。 公司理论经济学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和优势,经济史学科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这些为经济学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综合考虑公司办学特色、学科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社会需求,我们把拟建设的特色专业和试验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现代人文主义精神,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核心竞争力强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二)发挥学校资源和优势,将培养员工复合型知识结构作为特色课程设置的主线和目标 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人才培养经验来看,要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经济学发展并满足社会需要,必须注重跨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置、注重严格的现代化经济学训练,注重员工应用能力培养。 法学和管理学是公司两大主体学科,经济学与这两门学科存在着天然联系,而且社会大量需要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复合型人才,经济学专业本科升培养要充分利用这两大学科的教学资源和团队力量,对员工进行严格的法学和管理学理论训练,使员工既长于经济学理论,又懂得法学和管理学基础,并能将经、管、发三大理论融合交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经、管、法”为主体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必将使我们的员工专业能力具备鲜明特点,核心竞争力更强,更复合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依托公司综合发展的优势,突出经济与法律和管理互相交叉渗透的特点,把员工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经济学专业员工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由经济学理论为主体,管理学理论和法学理论为两翼,融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搭建而成。 (三)特色课程必须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与交叉课程,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人才培养经验来看,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尤其重要,方法论和前期准备课程是进入专业学习的基础。 复合型特色课程必须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与交叉课程,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既要注重经济学思维和专业能力培养,又要在经管法方面注重交叉;既要打好员工的理论基础,又要拓展员工的应用能力;既要搞好课程设置和规划,又要兼顾员工的兴趣和爱好。 复合型特色课程还要与学校和学院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和结合,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形成是以下面三个条件为支撑。一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贯穿员工大学四年的全程培养计划。二是配备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团队队伍。本实验区拥有高水平的三大学科团队力量。本着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团队的理念,实验区实行“三跨”来加强团队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鼓励教师跨校攻读学位,资助教师跨国进行留学、学术访问。三是实施多层性、拓展性教学管理机制。在全程培养计划中设置多个选修课模块,各个模块既体现知识的交叉性,又有侧重点,由员工根据学习兴趣,人生发展规划进行自主选择。 四、复合型特色课程设置的设想 1、指导思想 明确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形成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 2、采用整合和增设手段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系统性和复合性 专业核心课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程,目的是培养员工的专业能力。具体而言,其一是对员工进行经济学理论的系统训练,把握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方法;二是掌握法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特别是经济学与法学、经济学与管理学、以及经济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的理论,构造以“经、法、管”为主体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三是增强经济史等公司优势学科的理论知识,引导员工进入研究前沿。 在低年级层次应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系统性和复合性,可考虑两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对现有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西方经济思想的成长》,使得员工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思想演变能够历史地、内在逻辑地理解;二是增加交叉性基础课程设置,在现有《法学通论》、《管理学通论》基础上增加政治学、伦理学甚至哲学课程设置。 在高年级层次应加强现代经济学方法训练课程和专业性更强地复合交叉课程,一是在条件许可下可考虑开设《数理经济学》和《试验经济学》,二是在现在经济学专业已开设《法与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学科交叉性强的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和筹划《劳动力经济学》、《卫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课程的建设。 3、通过选修课模块设置全面提升员工复合型知识结构 鉴于以往员工在选修课时自发性和盲目性大,不利于整合全校资源提升员工地复合型知识结构,可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和市场就业需求设置若干选修课模块,供员工进行选择,这些模块分为以下几类: (1)本专业理论提升选修课模块 可开设《经济史》、《经济思想史》、《数理经济学》、《法与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劳动力经济学》、《卫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课程。 目的:是使有志于考研和提升本专业能力的员工提升经济学理论水平,完善复合知识结构。 (2)财政金融类选修课模块 包括《公共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税收》、《证券投资》等课程 目标:有助提升员工在金融部门的就业能力,鼓励员工攻读财税和金融方面的双学位,对通过该模块的员工考虑给予奖励证书以增强其就业能力。 (3)会计财务类选修课模块 包括企业会计、西方财务会计、西方公司理财实务,可行性分析与项目评估等、财务管理等课程 目标:有助提升员工就业能力,鼓励员工攻读会计方面的双学位,对通过该模块的员工考虑给予奖励证书以增强其就业能力。 (4)经济法律类选修课模块 包括法律基础、国际商法(专业英语)、合同法、公司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合作、WTO规则等,其中某些课程可以以讲座形式设置 (5)贸易类选修课模块 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期货理论与操作实务 ,其中某些课程可以以讲座形式设置 (6)商务管理类 包括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全球化与国际工商管理(英文)、商务英语交流等课程,其中某些课程可以以讲座形式设置在前述的培养模式中公共基础课约占45%,学科基础课约占28%,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约占27%,形成“四三三”格局的课程结构,并加强了实验、研讨以及实践环节,压缩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形成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
主 编:廖涵 责任编辑:陈立兵 张霞 |